中华周易研究会[调理运程|改命调运] >> 易学著作 >> 八卦六爻 >> 现代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

现代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

中华周易研究会[调理运程|改命调运] 中华周易研究会 中华周易研究会[调理运程] 2007-6-2 23:00:19

现代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

中医学及易学在疾病的诊断、治疗及分析宇宙事物的相互作用、变化规律中运用以阴阳五行、天干地支、八卦做代码、类象的理论系统,由历史的事实证明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财富。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,更显其珍贵。五行、干支、八卦均隐含着宇宙万有全息耦合常数,即黄金分割率。说明这些系统极具数理上的合理性,很有生命力。本文仅将现代有关中医经脉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简述。

一、脏腑经脉:

中医理论最注重的是脏腑系统与经脉系统。经脉又分十二经脉系统与奇经八脉系统。易学中将脏腑与天干相对应。即甲胆、乙肝、丙小肠、戊胃、己脾、庚大肠、辛肺、壬膀胱、癸肾。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脉之经气是按十二时辰进行循环的。故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经脉,即寅手太阴肺经;卯手阳明大肠经;辰足阳明胃经;巳足太阴脾经;午手少阴心经;未手太阳小肠经;申足太阳膀胱经;酉足少阴肾经;戌手厥阴心包经;亥手少阳三焦经;子足少阳胆经;丑足厥阴肝经。奇经八脉则与八卦相对应,即干阳维脉;坤阴维脉;坎壬脉;离督脉;兑阴跷脉;巽阳跷脉;震冲脉;艮带脉。脏腑与十二经脉互为表里。十二经脉是脏腑之外化。奇经八脉统率脏腑与十二经脉。现代的易学将天干地支巧妙地纳入后天八卦,形成先后天合并为带有三个同体转盘的天地雷图之遁甲系统。其中天干盘称为天盘,地支盘称为地盘,八卦盘称为雷盘,亦称人盘。雷盘为总持,奇点在此盘上。此系统在遁甲时产生两个很有意义的机制,一为甲遁入戊,即甲进入艮宫,形成甲戊体;二是壬水归藏,即壬水退回坤宫,寄入地支申金,称为归藏。这在中医学之脏腑与经脉活动机制中有其重要性。圆满地解说了经脉循环机制及脏腑与经脉之间的密切联系。并可能对临床选时针灸或给药有重要应用价值。

二、甲遁入戊:

黄帝内经谓经脉气血流注路线是按时辰始于寅经,依次经过卯经、辰经、巳经、午经、未经、申经、酉经、戌经、亥经、子经、到丑经,周而复始,如环无端。这已经由现代经络敏感人的实验研究所证实。《经络敏感人》(1979年,人民卫生出版社)的文中报导罗先生受经络刺激后,感传从寅经出发,按上述经脉顺次进行传导,至丑经结束。但此丑经(足厥阴肝经)未向寅经(手太阴肺经)传导,即未实现循环无端。39次重复实验均如此。说明经气流注顺序恰如黄帝内经所说始于寅经,终于丑经。然而,何以经气传导在丑寅之间停止,不继续循环?由天地雷图遁甲系统的机制可以解释。因为十二地支的五行循环相生在艮宫丑寅之间发生破缺,须启动遁甲系统,使甲遁入戊,形成甲戊体插入丑寅之间,作为接通的桥梁,才能使环流得以补圆。而人体启动遁甲机制似需处在生物钟的寅时才行,或许亦可以采取刺激膀胱经上的肺俞穴,从而开通肺经,使丑寅间之经气循环得以顺利进行。说明十二经脉系统也表达了遁甲系统的规律。

三、壬水归藏:

申经(足太阳膀胱经)在人体背部有两条轨迹,此经脉起于内眦睛明穴,经额部上行交于百会穴,在此分出一支向外行至耳上角。主脉向后至天柱穴,于此分为内外两脉,其内侧脉下行与督脉交于大椎穴,而后在督脉外1.5寸直线下行经会阳穴至月国窝委中穴。此内侧脉在背部有全部脏腑的俞穴,各俞穴都与对应的脏腑处在同一投影水平,似为脏腑直接外化投影。其外侧脉从天柱穴向下到背部距中线3寸直下经秩边穴到委中与内侧脉会合,而后下行到至阴穴。中医全息论作者宋为民、吴昌国实验证明人体膀胱经与其它十一经相通。他们发现针刺肺俞,有感传通向手太阴肺经,针刺心俞则有感传通向手少阴心经,依次针刺厥阴俞等其它十个俞穴,其感传都通向各自的本经,可见古人是根据感传而命名膀胱经内侧脉上十二俞穴的。这些感传只从十二俞穴走向四肢各经脉,而无由四肢走向十二俞穴的。因此遁甲学称此内侧脉为申仪经。雷学作者石铭、孙则鸣认为督脉类离是壬干所在之宫,脏腑壬水经气通过大椎穴进入申仪经,这即是壬水归藏于申仪。脏腑经气藏于申仪后,又可通过十二俞穴映射至十二经脉。针刺俞穴引起单向离心的感传,即雷学作者所称的壬水归藏于申仪所引起的特异现象。耳针刺激亦有单向离心的感传通向十二经,也是壬水归藏的伸引。

Copyright ©2007 - 2010 调理运程-中华周易研究会 www.5000zy.com
├┌邵长文中国古代算命术下载┐07-01 07:35┤
%start%┌年属狗的运程┐邵伟华择日邵伟华择日06-29 09:50%end%